Creartk 創藝方舟
  • 首頁
  • Education 教育/培訓
  • Training 證照/研習
  • Taste & share 活動/花絮
  • Creartker 創藝生活/商城
  • Famous Column 名家專欄
  • Artist 藝術家/線上影音vlog
  • 聯絡我們

​當代藝術家  ─   
​                              蔡志榮的意義


文:辛西亞林
 
 
     人類文明起源之際即已運用圖像與視覺造形傳遞思想與情感,無論時空轉折更迭,藝術總能融入相異情境另造新局面,尤其,當資訊急遽發達並不斷顛覆尋常視覺經驗、複雜多變的人類思維之際,此刻面臨的已非狹窄隘的洲際、國之別,而是全球化 ( Globalization ) 的人與社會問題。當代藝術即在此刻扮演著時代變遷的橋樑與媒介,並且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變異中,尤其繪畫、空間裝置在擺脫傳統包袱之後,不僅無被吞噬於繁衍快速的媒體訊息中,而是採融合之姿進而挪用、穿透當代媒體,並挾帶其特有視覺經驗模式創造新理念表達。時至今日藝術早已是個兼容並蓄的複合體,不僅是向觀者傳達美學價值與視覺表達的媒介,對創作者而言,更藉由對自我抽絲剝繭的探究,而延伸至對社會文明的反應與省思。於是,在新交流介面全顛覆新世紀之際,多重思維儼然已是藝術家的思考截點。
蔡志榮是資深且仍活躍於當代的藝術家,其創作從現代跨越後現代而躍入 當代,自『新繪畫精神‧躍動的年代』 ( A New Spirit In Painting Bouny Age ),歷經『符語編碼』敘述當下社會處處被符號、條碼編制的窘境,至1990年末一件件構築在社會關懷行動的『環境‧動力─美學』藝術。無疑的,從其作品多樣的表現樣式與手法,總與族群衝突、弱勢族群力求爭取平等等社會現象連結,他不僅僅是位視野深廣值的尊敬的藝術工作者,更是社會關懷的實踐家。藝術對他而言是一種手段,一種藉由藝術行為具體實現對社會運作的參與。於是,創作之於他是其豐厚學理的體現,是人群教育的再造,更是藝術大同夢想的展演。
 
 
    在當代藝術發展裡,他更是一個大時代的表徵,如果藝術在創作的理性基點上是源起感性的迷戀自身記憶,蔡志榮的創作旅程即來自此豐富震盪的生活歷練;展覽歷程遍及世界各地、作品形式多元卻皆緊緊扣住時代脈絡。翻閱其豐富的作品,更能細微觀看藝術家如煉金術的生命含蘊。自八0年代起即敏銳嗅出國際新表現主義的濃烈情緒,首次個展開始,—幅幅巨大畫幅、粗獷筆觸即迅速擄獲眾人讚嘆目光。他總將個人『小我』情結放諸於『大我』世界的水平,在畫幅上探討著一個時代的『議題』,即使日後他以電腦符碼作為新繪畫語彙,收拾起張揚外洩的情感、掙脫對現實不滿的憤慨,而至冷雋神密的電腦符碼中,其總站立於全球視野觀看國際潮流的轉變,悲天憫人的看待社會被漠視的角落。閱覽他作品與論述,彷彿閱歷一場豐富多姿的藝術生命。身為當代重量級的藝術家,不僅展覽足跡遍及世界,尤其,對藝術的獨到見解與思維更是無人可望其項背。
    
    他常言,藝術表現不再僅限視覺性的基本概念,更融入美學批判,知覺模式已朝向身體、聲音、思辯、或氛圍等面向前進,當代觀者已逐漸習慣藝術以多重的閱、聽、讀、觀、想方式行進,因此,藝術家需透過視覺經驗、觀看模式、思想習慣的優越性集結成一個可反覆沉澱主體情狀的場域,藉藝術真切反映著藝術家於當下文化的個性創造,演繹現當代社會中人與人,人和自然,人與社會的相互關係,同時揭示相異地域、社群人們的真實生活,而未來藝術也將與全球化、環境生態、科技維持著緊密的相依關係。
 
      創作不僅是單一文化面向的反應,潛藏背後的文化認同與辯證、對人類世界問題的挖掘,更是藝術工作者不可逃避的選項。於是,他將其畢生匯整成藝術思潮新思維,『環境‧動力─美學』與『符語編碼』兩大創作論述體系。事實上,於多年前他即預告著,全球化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將隨著網際網路的蓬勃而一點一滴被實現,爾今,全球化確實給予一致性的便利,卻牽引出更多環境生態問題與藝術和科技的距離,因此,他認為,新世紀來臨隱喻著各領域行業將面對重整機會,當繪畫不再僅是傳達藝術唯一媒介時,新媒體已成為我們和他者交流介面並徹底劇變之際,學習一套適應當下的藝術態度也如同尋找新世紀新生活般的迫切。
 
     時代的巨大變異源自於電腦網路連線,我們從未想像過一條無形的光纖竟可以穿透疆界、連繫複雜多變的人類思維。於是,透過視訊,相隔兩地的親人便可輕易相見。只要觸動按鍵,緊急的信件立即傳遞至遙遠的國境。事實都明白述說著,生活功能因新興科技而改變,直接也影響我們面對的社會、國家,甚至世界問題,亦即人類正面臨『全球議題』 ( Global Problems ) 的矛盾時刻,這是個既複雜又棘手的課題,無可置疑,藝術亦須面對相同的事實。而當全球結構更變,藝術創作必須抱持何種態度、認知與創作方向,蔡志榮在其論述裡,以自身經歷為藝術創作經驗、對問題仔細探索而得的獨特思想,提供我們面對當下棘手處境的藝術態度,他總認為,雖然無法預知藝術的未來,無疑地與全球化、環境生態、網路科技有著唇齒相依的關係。藝術家不能如政治家解釋並改善所處的生活困境,適時提出與自身相關的疑惑。因此,他的思想理論勢必隱藏著獨特的生命軌跡與創作思,維值得我們一一探索、慢慢咀嚼。

 
 
 環境‧動力 ─ 美學
 
一個藝術新思潮若欲進入足以與西方脈絡相依發展,則需為論述創造強而有力的理論部署,『環境‧動力─美學』則是具備完整藝術理論與實體實踐的藝術再認知工程,此論述是他對現當代環境變異所提出的一套新思維藝術創作觀點,其精神內涵構築在全球化、數位科技與環境生態等關鍵著人類永續生存的創作態度、思維。在此思想體系裡,體現的是一種跨越傳統形式的藝術創作模式,社會的任一『小我』都有權力介入藝術的『大我』,反身自涉的參與態度及藝術普及的模式,進而形塑一個可與藝術對話的新社會網絡,透過這些幽微潛的姿態體現歷史社會經驗,進行平放檢視。過程中的參與重於成果的展現,借用『事件』詳實勾勒個體與社會之間自我界定的歧異,透過以『環境』為基點,群力聚湧下產生的『動力』,尋求藝術為一種集體經驗所蘊含的心靈動能與精神形貌。
 
 
世代轉化下的藝術思維
 
 現當代社會下的藝術已成文化產物的重要資產之一,而其目的是建構人們分享的社會實體,尤其,當單位界限越趨模糊,全球大環境輪廓愈清晰,藝術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相對提昇。它的價值已不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純粹情緒宣洩,而更多的價值在於促進人們對社會和文化有深層的了解。它更可被視為人們參與世界的方式、解讀世界影像及符號的途徑,對創作者來說,創作者的挑戰是須有意義、具批判性地闡述文化形式。在此觀點下的藝術創作將不僅表現『美』的想法,更多成份是專注於如何真誠的回歸文化本體,從文化找尋資源,然後再由文化出發,透過藝術的視窗建構對世界的關心和他者的關懷將是新世紀藝術創作手法與意涵。
 
故而,呈現在藝術作品的現象是,創作可透過許多不同符號表徵系統而構成,以達到多元性的發展。而藝術創作者的組構身份也悄然起化學變化。因多元的表現方式無形中預留了再被解讀的空間,於是,原本只是客體的觀賞者,但因隨著在觀賞過程中進一步去理解而解讀創作者言未盡的空間。藝術作品因不同的解讀而被賦予多樣的意義,而觀者在此欣賞解讀過程中成了藝術家。
 
除了觀賞者藉由欣賞的過程參與了藝術,多元發展與因素刺激之下藝術創作的身份也隨之擴大、展覽場域更寬廣,作品呈現越趨向跨領域合作。因而,藝術的創作將不僅僅限於藝術家,而作品的展示更不會只侷限於特定室內展場,任何地點皆是展覽舞台,創作因多元因素介入將更走向『跨領域』的形式。新世紀面臨的『跨領域』已非單純指涉創作媒材的多重性,更多的指向是藝術家與群眾、觀賞者合作創作的現象。作品形式涵蓋繪畫、影像、雕塑、音樂、舞蹈等不同領域的表現,創作地域更不再是工作室、特定戶外而已,串聯相異種族文化、穿越國際界限的跨地域都將藝術創作帶領至更廣闊的天地。顯然,『觀賞者的參與合作』和『跨領域』將在未來藝術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藉由民眾加入與跨越創作界限中更加強生活與藝術的結構化和價值化,進而引導出對社會、文化關注的力量,在參與創作過程裡的藝術家,特別是非藝術創作者將更能深刻體會『藝術是文化的產物』之道理。
 
 
本質與實踐
 
在蔡志榮的新思潮裡,藝術的實踐顯然主導著整體思維,其中心思想涵蓋三種層面。第一:藝術創作行為對環境進行審美與社會的干預:以日益被毀損與敗壞的環境為創作空間,不拘泥於受限媒材與特定語彙,藉以陳訴空間地域與藝術關係,進而對環境與社會進行一番審視。第二:群眾介入藝術創作:藝術主題在藝術家設計與啟發下,帶領群眾參與藝術創作。此舉改變往昔藝術家創作的程式,群眾參與成為創作的主體。三:作品深富社會性:挪轉空間的典型( on side )美術館與非典型 ( off side )公共空間的刻板意涵,設定開放空間場域為展覽空間,重新制定人與環境新關係。將藝術切實植入社會環境中,通過作品的社會存在性,牽引出更多社會議題與人文關懷的層面,由此層層遞進而對環境社會進行審美與批判。如此,挪轉單一藝術創作而為民眾參與的社會雕塑,蔡志榮翻轉了藝術家的角色扮演,在創作實現過程中躍為「議題營造」者與『動力』能源挖掘者,在精確感知的美學判準中為群眾豎立行動標竿。
 
   
 建構形式與非形式     
 
    形式表現上,它跳脫傳統框架,集結繪畫藝、裝置藝、公共藝術和行為為一體的藝術觀念。藉由藝術家的個人主題創作與社區群眾訴求性行為結合,藝術便被轉化成深具審美評價和的社會運動。所以,『希望之塔』是裝置的再現,『大地 藝術』則是行為與繪畫的結合,『戰爭賭和平』探索著空間、觀念與行為藝術為一『複合』的可能性,而『受刑人藝術』更有效運作各式藝術形態,『融合與化解』則是展現藝術家企圖在敏感的議題上融合觀念、表 演、裝置、影像等不同形式為一的雄心。
 
 整體而言,『環境‧動力─美學』展現的是兩種審美過程;其一是藝術家與參與者最終呈現的作品之審美解讀;另一則是藝術家帶領群眾創作的過程之行為藝術的審美。而其核心價值在於,以『環境』為創作空間,藝術家的專業美學素養為媒介,參與創作的群眾為『動力』,藉一次次藝術行為揭示被漠視的社會現象,即使藝術事件只是短暫的空間介入,然而在每次行動計畫落幕後它所留置的正面影響力才是無遠弗界,這就是藝術的價值,也是藝術無法從環境脫離、無從與人切割的正當理由。
 
    
  自九O年代迄今,蔡志榮持續創作了『希望之塔』和『連結自然大地的藝術』,緊接著日本福岡的創作,林肯大郡的再現藝術。2002年分別在宜蘭和嘉義的監獄與受刑人一起進行的『受刑人創作藝術』,2004年『戰爭賭和平』的金門與2006年的『融合化解』中凱達格蘭大道,場域的選取皆深具歷史意義與精神性代表。無論是社區,公共場域、災難現場或監獄,甚至是深富歷史意涵的政治場域或國外任何地方,皆是『環境』的藝術再造地點。因藝術介入,場域因而被改變,而其原本的地域文化特殊性將更彰顯。且透過藝術家與群眾的介入和材質借位,『環境』將呈現另番面貌,因而增添更多感性元素,藉此幫助我們再次發現場所的精神及逐漸在環境中消逝的特色。因此,借用各『環境』的再創作適時對照在地文化不斷變遷的事實,在漸漸模糊的歷史人文中,以藝術行為將環境空間無限延展在永恆的作品上,實際發揮『環境』的實質效用與意涵。
   
     『希望之塔』的創作徹底擺脫創作的窠臼,著重思考人與空間的問題,避開公共藝術的單向空間呈現手法,藉由地域空間和群眾結合的感情性創作,因此擷取當地環境的自然產物為創作題材。藝術家集結當地居民參與創作,非專業的群眾因藝術家的帶領與指導下,迅速精準進入藝術殿堂的創作氛圍。藝術行俓所觸動的已非僅是素人完成藝術的非凡意義,更多的是,參與創作其間重拾省思人文與自然問題的機會。如此藉由大眾參與而介入生態環保,原本被漠視的環境議題因藝術事件的進行而再次被重視,因此,再次証明藝術非僅僅具視覺審美之效能,它同時負社會教化功能。
    
『受刑人藝術』的創作過程真切體現了溝通的社會功能與效用,當藝術家設定監獄為創作的場域時,足以說明作品的獨特與冒險性,它儼然是社會的小縮影。組成份子本就不單純,溝通更非易事,然因藝術的驅動力,竟輕易解開長久禁錮的心,在藝術家指導下完成一件件作品,而創作成為宣洩轉換情緒的最佳手段。因此,無論其創作行為或作品的內容皆反射著作為社會邊緣人的無奈、不安,作品意象浮現多層強烈的描述意識,都刻劃著精神的創傷和發洩表現的慾望,此刻的藝術扮演的角色絕對超越我們的所有認知,也相對驗證藝術無界線,這是對未來藝術創作的啟發,同時說明『環境 – 動力』的作品建構在社會心理的層面上,每件創作議題核心環繞著社會現象,為社會面向突出問題,試圖藉群體創作模式尋求解決之道,這是藝術家與群眾積極參與社會的態度。
 
    『融合與化解』是蔡志榮藝術思想裡的大型創作,試圖以新的藝術手法探究藝術的社會性、政治性,當一個社會議題植入在特殊意義的環境背景時,則藝術本質、社會文化和歷史意義將隨行動的開展且融合。如此公共融合過程將改變微妙的政治權力關係,進而架構屬於“公民” 的社會意義。『融合化解』藝術創作即將煙硝氣味的政治問題,經藝術轉化為創作『觀念』而所呈現的作品。作品展覽場域為凱達格蘭大道,物件則是具融解特質的眾多巨大冰塊,因藝術家、詩人、行為、表演藝術的參與,於是建構了以藝術為名的『族群融合』議題,再歷經溫婉的藝術手段介入後,它即轉型成一件涉及人類種族紛爭的『觀念藝術』。雖然,藝術無須背負改變或參與的使命,但它卻可藉無衝突性的藝術行為,與特有空間再造歷程的特質,改變場所的原有意象,使『凱達格蘭大道』轉變為藝術教育的新地標,藉用藝術力量淡化種族意識的隔離。
 
 
      『經緯環境動力』藝術築圓創作則是奠基於『全球』的作品。視野延展至全球,以『自我』台灣為基準點依上下、左右經緯度延伸畫圓,凡此經緯度經過的國家、區域皆是此件藝術作品的地域、內容。以台灣為計劃主軸中心即代表,無論全球浪潮洶湧衝擊、或網 路資訊肆無忌憚穿梭,回歸自我文化根源探索為起點仍是藝術的本質,因此,以 台灣始由本島終,最終皆匯聚於『自我』,藉助地球地理之圓的經緯線圓滿我們 自身文明的『缺』,與現代科技的『陷』。也因它以地理位置劃分,直接跨越文 化種族的意識形態和語言隔閡,創作地與作品差別只在經緯位置的差異之間,它 宛若現代文明的光纖纜線,無聲息穿透堅固的地域文化城牆。換言之,經緯藝術 計劃其實是一件築圓夢想,一件藉由全球參與的藝術創作消弭種族間的差異、隔閡,讓藝術在廿一世紀有新的定位。
   
     『舞動與圓的方位』是2002年蔡志榮在西班牙Veruela藝術思想的完整實踐,地點是興建於十一世紀的Veruela城修道院。身處西班牙歷史藝術豐碩的場域裡,人文的糾葛和歷史的無奈形成一張巨大隱藏的網,重重覆蓋著人類本源的自由意識的追求。當展覽為一種藝術呈現的方法時,自身即構築了一個封閉體系,以西班牙Veruela為主體,蔡志榮選擇這龐大的歷史巨碑、精神堡壘進行一個藝術與歷史、人文、環境的探勘切面。每座院所皆宛若一部歐洲文明的發展史,教堂內記錄非僅聖經的箴言,更多的是歐洲文明發展的辛酸血淚和豐富的藝術真跡。蔡志容借用一主體相異空間同時闡述『舞動與圓的方位』的主題,以『小我』投射出對『大我』的理解,教堂壁畫借聖經故事行教化之意,於是,藝術家挪用教堂內的壁畫的蛋彩為繪畫複合媒介物,繪著非傳統教化的故事,取而代之的是當代性空間理念的闡述。人類記憶的影像是連續( continuous ) 生活經驗的剩餘物( residue ),因此,當實體經變造,事件被挪用後,相異繪畫行為、文化意涵卻能湧現生命蠕動的共相。另一件則以民眾參與為主的創作,設置點於人潮鼎沸的Veruela廣場。以『人』和『立體』交織穿梭陳訴空間的地域性與社會關係,場域內劃設象徵寰宇的圓,其中包容著隱射社會群體的小圓,在古蹟裡詮釋著人與自然、歷史的微妙關係,以浩瀚宇宙的真反諷當代科技裡的孤立失聯。
 
  
    蔡志榮在『環境‧動力 ─ 美學』裡藉一次次相異場景、一回回不同人事,巨細靡遺的回應著『藝術』的問題,應答著『環境』與『動力』之結合的龐大效能。而這多元呈現處處彰顯在他的藝術思潮脈絡裡,並換化為一種自我價值的認知工程,認知藝術在新世紀的新藝術態度,即是,藝術問題在今日已非昔日單純性的藝術家對環境社會單向的反射、自我心靈觀照,或自我存在探索而已,當全球化思潮在國際流通與數位化撐起新生旗幟那刻起,就已啟動再次審視與思考藝術與文化時代的變異。資訊數位的語言符號、圖像化轉變人類思維的同時,也意味著美的認知將進入另一時空境界。我們的心情要轉換,視野須調適,歷史包袱得放置,展現於藝術創作始有番新作為,也才有機會『創造』自己的藝術、建立自我風格。
 
 符語編碼 ─ 再造思維
 
『符語編碼』是蔡志榮另一重要思想代表,亦是在作品裡精闢辯證哲學的三大命題:本體論、知識論和人生哲學,所謂本體論在藝術的範疇是,藝術是什麼;知識論以藝術語言表達則是,你的創作品要告訴他人什麼;而人生哲學則牽涉到藝術創作對生與死的生命探究。面對一個如此龐大的生命議題,蔡志榮簡單的黑白條碼、熟悉的數位圖像符語,卻已清晰勾勒生命自生系統 ( autopoiesis )的複雜狀態,並以社會人道實踐者為其內驅力,藉以追尋藝術蓄藏的平等精神。而圖像、想像的虛構力是一種在全球化進程中可作為社會批判與實踐的驅動力,以此,蔡志榮希望以『符語編碼』試圖讓商品裡的條碼符語成為一種深具象徵維度的內容與樣貌,藝術家在消費世代中找出差異與獨到的見解,凸顯矛盾現狀,拼貼社會事實。
 
         因此,『符語編碼』裡被移植轉化的黑白條碼與數字是人被物化的焦慮,它標誌的是創作者對消費世界與科技文明的反思,透過審美形式的媒介,將條碼與數字換裝成藝術語言,抽絲剝繭的探究唯物與唯心的關係,而絕對簡化的圖像與暗藏玄機的數字是科技化時代的縮影與代言,圖像與數字背後陳述的卻是蔡志榮精闢見解;。而簡單條碼構築了感覺、經驗、行為與思想等複雜的生命內容,縮寫著現代人感應世界方式,當代的科技與社交網群是宅化的特徵表現,人類生活習性正朝向『自蛹』趨勢,亦即在自我包袱著的世界中僅依賴著網路線與外在世界聯繫。如此生活形態看似和諧,事實卻危機埋伏,在精神分析學裡點出,於真實層與象徵性世界裡存在著『痛快』的深淵,就是虛擬世界,而這樣一個享樂漩渦足以無情吞噬慾我們全部。於此,藝術家精心創作如牢籠般的條碼符語,正試圖幫助理解自身處境,了解在原慾得到滿足後,返回真實世界的衝突,爾後經由衝突中了解自我,進而理解大環境的我。
 
     『波動頻率』是藝術家延伸符語編碼主軸的另一系列創作,於條碼的架構內潛藏著隱隱波動的頻率,是對現當代資訊的反動,也是藝術家對人文社堅持的宣告。當畫面減少了數字符碼僅餘條碼以頻率波動之勢躍動於畫面上,已明白宣示著內化的人性終究逾越機器的冰冷,它展現的是更純粹的美學、更多的遐想空間,與更內斂的精神領域。而編碼是一種去個性化的極端理性行為,頻率則是單位時間內某事件重 複發生次數的度量,畫家將兩種現當代的產物以歸納法則將個體做系統性的分類,並將個人經驗、記憶、關係、行為等徹底化約為數學演算的管理系統予以封存,因此,於極端理性而冷靜的條碼之下,卻鑲嵌著隱然燥動的主觀情緒,在形式之外形塑出既明確又曖昧的繪畫張力。
 
 
跨領域 ─ 多媒材
 
跨越領域、突破媒材一直是蔡志榮秉持的創作原則,畫家大膽嘗試以『劃割』方式取代原有的數字符碼,精心編排過的切割空白除演繹著數據外,更在二次元的空間裡呈現超越我們視覺經驗的空間層次,它是在理智與精密的數學推演下的作品,理性、純粹卻張力無限,超越了形與本質,直指精神領域,並擺脫一般美學規範,畫面上被劃割的已非畫布,而是流逝的時間與永恆的空間,畫家希冀以另一時空去思索條碼背後的結構與時代意義,且借用繪畫抽象的意念過濾多餘的物質,將一切反璞歸真到人類最初的本真,與人文發展的原點。
 
  多媒材與錄像作品亦是他涉入的範圍,藉由新科技、跨領域標示畫家在現當代的洪流裡。藝術家以潔淨透明的壓克力塑成條碼形,而錄像作品則以心波、腦波、超音波所產生的頻率來呈現出聲光的波律,以及波動的視覺,透過潔淨透明壓克力的雕塑穿透著科技醫學的錄像,此刻,蔡至榮正霸氣而自信的宣告著其『跨越領域、媒材』的思想。他轉借『醫學』的視覺影像為藝術,借大眾媒體的影像複製手法後,遠遠脫離固有醫療用途脈絡而呈現一種驚人效果。藝術家企圖營造相對兩極情緒的新關連性,於是,固有形式內涵交融在當代科技架構上。所謂的『當代科技』指的是,創作者選取截然雙重性意味的「擬仿」,因此,當我們凝神觀看其創作,即刻陷入『生命』、『藝術』和『科技』如何平衡的糾葛命題裡。欣賞蔡志榮作品彷彿看見了國際大師的思維、高超審美素養,透淨的壓克力材質正傳達著深思而沉澱的美學素質,投射的低採色系刻意降低了劇烈的情緒流動,似乎欲在交錯隱喻中彰顯了感官的刺激、視覺的延長,人類視覺美感總在去媒體性( im-mediacy )與超媒體性( hy-pr-mediacy )之間游移,他企圖以攝影的繪畫手法朝向當代性的超媒體表達方式,藉由攝影為媒介卻經自我藝術再造,呈現的畫面便留予觀者諸多設想空間。以自我為觀看視窗,透過哲學思維、攝影機具再現手法,探測社會、生命、藝術的聯結關係。
 
  
     蔡志榮的價值已遠遠超越我們所認知的『藝術』,無論其豐富的人生歷練、厚實的藝術涵養、精確的美學批判,甚至博大的人道關懷。藝術是一個體系、世界,則蔡志榮在藝術社會中是不缺席的,作品裡還原了當下現實環境,他不僅試圖從各角度、不同視野詮釋他對現實社會的憂心與關懷,並適切與藝術作完美的連結,將一個社會議題轉化為藝術美學問題看待,更將視野放諸於全球、全人類,如果,藝術是獨立於現實卻又無法擺脫社會經驗的雙重審美價值,則他已全然以『自身小我』成就『大我』的藝術靈魂精髓。無論以『社區、人』為主軸的『環境動力美學』,或隱喻著網路、圖象的『符語編碼』,甚至跨領域合作的系列立體影像等創作,他不僅將自己編排於作品中,更將自我編列於變化前進的世界潮流中,他宛若一個敏銳的接合器,一方面藉藝術創作駛向內心世界探索,另方面運用多元手法、寬廣視野聯繫變化多端的外在社會,在個體與世界間游刃有餘,誠如他所言,『藝術家彷若世界變化的溫度計,忠實敏銳反映外在世界。』他總意圖超越現實經驗,而試著以『藝術』為創作宗旨,義無反顧、不自我侷限的企圖超越自我經驗,因此其作品總在階段性完成自我後,能毫無吹噓之力又轉向另一風格,如此一再超越原我的動力來自於滿足的自信,而此份信心又立足於『暸解』,一份對未知藝術創作了然於心的堅定與自信,因此,不固著的探索著前衛,讓自我主體永遠在清醒與質疑中保有無限的自由,面對多變詭譎的科技新世紀,更能隨心所欲處理『社會經驗』、『當下經驗』或『個人經驗』的藝術語言轉移,並責無旁貸挖掘時代真相、再現文化藝術價值,以藝術關注社會,將個人的藝術創作轉化為社會,且憑藉多重經歷辯證自我存在的方向,便由此展開超越自我經驗的創作之路,或許,這也是無論時序推衍,蔡志榮總立於潮流而屹立不搖,不僅其廣博胸襟令人敬佩,亦是其為藝術家大師的意義所在。
 
 
     探索藝術是整體之事物,即是生命與自然甚而廣至宇宙,『生命』具體存在對我們更具親切與親和,因它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不斷叢生的矛盾命題,如何將生命外在的形式予以內在精神化則是藝術創作迷人之處。而試圖內化就須歷經抽象與符號的過程,尤其身處影像、資訊、媒體衝擊的當下,生活已時時刻刻被商品符號包圍,被文明圖像吞噬,當代科技氛圍洗禮下的藝術不再僅僅是畫筆與畫布的平移關係,更多的是思想觀念的介入,媒材的交互使用,與靈性的適時介入等皆已成當代藝術創作的重要元素。而藝術最關鍵的實例是擷取自生活的實質體驗,將自我對世界的觀察轉換成藝術語言與方法,尤其,在危機四伏、充滿疑惑謎樣般的資訊化時代裡,做為藝術指標性人物,蔡志榮藉用跨領域創作與其精確的藝術思潮重新詮釋新藝術理念,在縱深的藝術思想與交錯的視覺圖譜裡持續翻轉,並在思維的深處裡提供一處辯證藝術歷史、挪移藝術意義的新藝術思維。
 
#當代藝術家#ComtamporaryArts#蔡志榮#DinoTsai#新繪畫精神#NeoExpressionism
#符語編碼#BarCodeLanguage#環境#Enviroment#動力#Dynamic#美學#Aesthetics
#全球化#Globalization#地球村#GlobalVillage#全球議題#GlobalProblems
#藝術科技#ArtTech#新媒體#NewMedia
#跨領域#跨界#Crossover
#希望之塔
#連結自然大地的藝術#大地藝術
#戰爭賭和平#受刑人藝術#融合與化解
#經緯環境動力#舞動與圓的方位
#波動頻率
#新藝術思維

     
back
             

Company

About
The Company
Menu

Support

Contact
©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頁
  • Education 教育/培訓
  • Training 證照/研習
  • Taste & share 活動/花絮
  • Creartker 創藝生活/商城
  • Famous Column 名家專欄
  • Artist 藝術家/線上影音vlog
  • 聯絡我們